2025-09-25

自然-低维电子学会议(Nature Conference on Low-Dimensional Electronics)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8日-19日,由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与Nature系列期刊《自然-传感》《自然-材料》《自然-电子学》《自然-纳米技术》《自然综述:电气工程》联合举办的“自然-低维电子学会议”(Nature Conference on Low-Dimensional Electronics)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

大会合照

会议于9月18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开幕,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院长彭练矛院士主持并致辞。彭院士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并对自然集团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在欧美的科研经历,强调科学无国界、思想应自由流动,在当下国际学术交流存在挑战的背景下,此次盛会尤为可贵。彭院士指出,传统晶体管微缩正接近物理极限,而全球计算需求和能耗却快速攀升,尤其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这一挑战关乎人类福祉,唯有依靠开放、严谨与合作的科学探索才能破解。而低维材料和器件,尤其是二维半导体与一维碳纳米管,具备独特优势,可推动新型晶体管、低功耗存储器、可重构逻辑以及与先进CMOS的集成,并为边缘智能、柔性电子和高效传感开辟新路径,同时在规模化合成、界面工程、可靠性与可制造性等问题仍需跨领域协同攻关。最后,彭练矛院士寄语与会者“当传统微缩之路逐渐放缓时,我们更需要加快想象力与合作的步伐。”希望借此机会坦诚交流、互相启发,赋能青年学者,推动共享合作。

大会主席彭练矛院士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低维材料与电子器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探讨低维电子学在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变革性研究。来自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766位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的师生也踊跃参加。大会共安排了21个特邀学术报告和9个短报告,同时包括自然系列期刊编辑面对面交流环节和墙报展示环节。彭练矛院士、韩国成均馆大学Young Hee Lee院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Andras Kis教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Deji Akinwande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Lain-Jong Li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Xiaodong Chen教授、北京大学刘开辉教授、北京大学吴燕庆教授、美国杜克大学Aaron Franklin教授、日本东京大学Shigeo Maruyama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Aaron Voon-Yew Thean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Tibor Grasser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Saptarshi Da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Kaustav Banerjee教授、德国NaMLab实验室Uwe Schroeder 博士、英国剑桥大学Yan Wang博士、香港城市大学Johnny C. Ho教授、韩国科学技术院Heejun Yang教授、山西大学韩拯教授、北京大学丁力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林晓阳教授等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会议由Nature系列期刊编辑,Yan Huang (《自然-电子学》)、Wei Fan (《自然-材料》)、Lu Shi (《自然-纳米技术》)、Wenjie Wang (《通讯-工程》)、Jiahao Liu、Rachel Won (《自然综述:电子工程》)、Olga Bubnova (《自然-传感》) 和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吴朋助理教授主持。此外,会议还在9月16-17日举行了低维体系表界面基础分会、传感分会等12个卫星会议。

Young Hee Lee院士分享报告

Lain-Jong Li教授提问交流

《自然-传感》主编Olga Bubnova发言

大会主持人吴朋助理教授

会场参会代表

在编辑面对面环节,自然系列期刊编辑Yan Huang、Wei Fan、Lu Shi、Wenjie Wang、Jiahao Liu、Rachel Won、Olga Bubnova 共同就大家关心的投稿、同行评审、学术道德规范、论文撰写与评审中的AI使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本场活动还特别设立了学术墙报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均馆大学、华沙理工大学等在内的74位学生和老师进行了墙报展示,现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经组委会与自然编辑评审,共遴选出6篇优秀墙报。

优秀墙报颁奖环节

闭幕式上,首先举行了优秀墙报奖颁奖仪式,由自然系列期刊编辑为在学术墙报展示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奖励,鼓励青年学者的创新与探索。本次大会不仅推动了低维电子学领域的前沿探讨,也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了展示与成长的平台,期待未来在低维电子学领域有更多的合作与突破。在热烈掌声中,本次大会圆满落幕。

与会专家学者、报告人与志愿者合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