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工会在理科一号楼1131报告厅举办“安心是药更无方:音乐疗愈与精神世界”讲座。活动由非营利组织Mindful Musicians创始人、音乐疗愈师籍丽媛主讲,清华大学颜静老师互动主持。电子学院张嘉楠老师首先对籍丽媛老师进行介绍,并欢迎她来到北京大学开展讲座。讲座从音乐疗愈的哲学与身心科学基础出发,结合现场演奏与参与式练习,带领听众在声音与呼吸之间感受情绪与心态的变化。

张嘉楠介绍籍丽媛老师情况
在“音乐疗愈是什么”部分,籍老师围绕“稳定的振动、静与流动、沟通与自然、变中的不变”等核心概念,勾勒音乐疗愈的内在逻辑框架;强调通过有意识的声响与倾听,协助个体在变化的境遇中重获稳定的内在节律。籍老师通过现场演奏水晶钵与参与式练习,引导听众以呼吸为锚点,观察情绪的来去,并以自身声音为媒介体验“由声入心”的安宁路径。

籍老师在讲座中
围绕“如何安心”,讲座提出“听——深心、说——软言、唱——调和”的三步框架,并示范“调和发声”的具体做法,强调“不做评价、不设限制、随时随处、专注内在、放松下颌”的练习要领,以“舒适本声”“即兴哼唱”等方式让身心逐步归于平衡。

籍老师用水晶钵和吟唱带领大家体验音乐疗愈
在实践环节,籍老师引导大家体验“彩云追月”法,以元音渐进串联呼吸与振动,帮助参与者在连贯的气息中放松、聚焦、稳定。同时,介绍“一回、二觉、三平”的转念步骤,鼓励在自我觉察中化解情绪张力,使安定感成为可复制的日常练习。
为提升日常可操作性,讲座以“声音药方”为听众配对具体练习建议:紧张焦虑时可轻哼《小星星》以安抚身心;承受压力或疼痛时用“小老虎”式发声释放积压的肌肉与情绪;低落或伤心时延长气息,借稳定共振获得支持。围绕“什么声音对我们有益”,她建议亲近大自然、选择稳定重复的节奏、温和且能使人平静的声景,尤以我们自己的声音最值得信赖。
在互动问答中,籍老师与现场听众围绕日常体验深入交流,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深入交流了音乐疗愈的作用机理与常见实践路径。

交流环节老师们谈对音乐疗愈的理解和体会

老师们体验音乐疗愈
活动结束时,籍老师鼓励大家将简短、可复制的发声练习融入通勤、行走、等待等日常缝隙,让“安心”成为可以随时取用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