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主办的电子学院前沿学术论坛第二十一期通过网络顺利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网络领域专家、军事科学院尹浩研究员做主题为“6G移动通信发展愿景”的学术报告。讲座由电子学院信息与通信研究所所长宋令阳教授主持,共约100名师生线上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尹浩 院士
讲座伊始,尹浩院士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起源于无线电通信,经历了20世纪初的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的公用移动通信发展阶段,以及随后的改进、完善和蓬勃发展阶段。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线电寻呼系统、无线电市话系统、无线局域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等。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在1947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蜂窝移动通信每10年发展一代,从1G的语音通话,到2G加入了短信功能,到3G可以上网,到4G的智能手机,再到如今5G的智慧社会万物互联。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创新能力、产业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实现了从“2G追赶”到“3G突破”,再到“4G同步”。在5G时代,由于启动早,基础好,我国具备了引领全球发展的基础。
接下来,尹浩院士分别从宏观愿景和具体应用场景两个角度介绍了6G的愿景。从宏观而言,6G愿景包括了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和强安全。“全覆盖”意指构建起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为用户提供无盲区的宽带移动通信服务;“全频谱”旨在充分挖掘全部频谱资源,实现Tbps的无线接入网,从而助力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全应用”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助力实现更好的网络管理和自动化,帮助实现网络、缓存和计算资源的动态协调,以及提高下一代网络的性能;“强安全”旨在智能安全保障网络体系内生安全。从具体应用场景而言,6G的应用场景可以粗略划分为:沉浸化业务、智能化业务、以及全域化业务。其中沉浸化业务具体包含了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等;智能化业务包含了通信感知、普惠智能等;全域化业务具体指全域覆盖。
尹浩院士强调,发展6G的关键是发展是新型的智能网络技术,创新的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空天地一体化融合技术。当前全球移动通信服务的人口覆盖率约为70%,仅覆盖约20%的陆地面积,而6G将整合卫星通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同时向更高频段扩展以及获取更大传输带宽,如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等,支持10G到100Gbps用户接入速率。除此之外,尹浩院士指出,通信感知一体化作为6G移动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向前发展的必然方向。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未来6G网络使其具备内生智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内生安全也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计算网络深度融合的新型网络架构——算力感知网络架构保证网络能够按需、实时调度不同位置的计算资源,提高网络和计算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实现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处不在,智能无所不及的愿景。
讲座的最后, 尹浩院士指出6G通信网络的核心在于万物智控,目前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开始日益走向整合,不同行已都纷纷启动了新一轮的数字转型,伴随着数字形式与物理形式建设映射关系后,当我们改变数字世界的映射状态时,物理世界的对象也会相应发生改变,相应的,当物理世界的对象进行交互时,数字世界也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一旦形成万物便都可以用程序控制,如何实现这种万物智控是业界面临的核心挑战。
在提问环节,参会师生积极提问、同尹浩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针对面向产业的5G技术、未来工业互联网、通信感知融合一体化、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等问题,尹浩院士进行了精彩、细致的回答。尹浩院士鼓励同学们重点关注未来6G通信以及相应互联网制造业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未来实现6G通信产业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